南京鳥類“家譜”逐漸壯大,觀鳥大賽觀測鳥類種類創下新高,小紅山上發現了城市里難得一見的動物,市民救助野生動物的意識與日俱增,“助它重返自然”放歸活動得到了越來越多市民的參與……
2022年江蘇省暨南京市愛鳥周精彩活動已于4月24日圓滿落幕。通過一個個美妙的瞬間,一組組鮮活的數據,一席席發人深省的觀點,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我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展現了新作為、結出了新碩果,市民生態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的理念和意識也得到了顯著增強。
1 救助意識提高生存家園變優
南京鳥類“家譜”逐漸壯大
“嗖”的一聲,4月16日上午,一只身背GPS“小書包”的黑鳶,在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江蘇省暨南京市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休養后恢復了健康,在綠水灣濕地公園被放歸藍天。
隨著市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日益增強,位于紅山森林動物園內的江蘇省暨南京市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近年來也越發忙碌。僅2021年全年,就救助鳥類共662只,涉及128個物種,如:金雕、白琵鷺、斑頭鵂鹠、夜鷺和斑鳩等。救助后具備條件已放歸自然的共260只,涉及51個物種。眼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平均每天接收到2—3只救助動物,近年救助的動物中本土動物占比近82%,其中鳥類占大多數。5—9月是本地野生動物的繁殖季節,也是救助高峰。
救助動物放歸工作與高校實驗室、研究院密切合作,為放歸的貉、白尾海雕、蒼鷹、野豬、獐安裝GPS定位器,了解它們在野外的活動軌跡、作息規律、行為習性等。與愛德基金會聯合發起“助它重返自然”項目,已經開展探訪救護中心、講述救護故事、放歸儀式等系列活動50多場。如邀請市民家庭參觀救護中心;救護人員通過現場講解、專題直播、圖文介紹分享野生動物救助工作中的“焦慮”和“幸?!?;春季放歸季,每周末常態開展“助它重返自然”救助動物放歸儀式等等。這些活動,讓市民從中學習到如何給予“動物鄰居”正確的幫助和關愛。
南京市綠化園林局非常重視鳥類等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近年來,該局通過營造健康森林、開展濕地修復等舉措,實施封山育林、森林撫育、退養還灘、退圩還江、植被恢復、自然濕地岸線維護與生態化處理等濕地修復措施,恢復沿水生態緩沖帶,為鳥類等動物提供了更加適宜生活的棲息地,鳥類特別是濕地鳥類種類與數量均明顯增加。
濕地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近年來,南京市通過實施退養還灘、退圩還江、植被恢復、地形整理、自然濕地岸線維護與生態化處理等濕地修復措施,將工礦碼頭廢棄地、圍墾種養殖地、長江灘涂吹沙地等因地制宜恢復為不同類型濕地,豐富濕地類型,恢復沿水生態緩沖帶,為鳥類等動物提供了更加適宜生活的棲息地。2018年以來,南京圍繞長江、太湖等重要濕地區域開展生態修復治理,累計修復濕地1.2萬多畝,其中沿江濕地近7000畝,濕地鳥類種類與數量均明顯增加。根據濕地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現有鳥類已達194種,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多,成為南京及周邊地區鳥類分布的熱點區域。2019年以來,龍袍長江濕地公園連續開展三期江灘濕地修復,修復濕地3000多畝,營造了多樣性濕地生境,使得多年未見的東方白鸛、白頭鶴、黑臉琵鷺等珍稀鳥類重現龍袍江灘,震旦鴉雀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另外,南京市林鳥等陸生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中,2019年在南京溧水無想山首次發現白鷴,這是目前國內監測到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白鷴的最北端記錄。
2 “愛鳥周”活動精彩紛呈
觀鳥大賽再創鳥種觀測新記錄
4月16日,今年愛鳥周活動的重頭戲——“震旦杯”觀鳥大賽擂起戰鼓,觀鳥大咖們神秘而矯健的身影穿梭在南京的紅山、紫金山、龍袍、綠水灣等城市綠地,開啟24小時鳥類觀測。
今年是城市觀鳥大賽持續舉辦的第6年,12支隊伍共觀測到白眉鴨、黑翅鳶等160個鳥種,超過了去年的149個,創下了自2017年首屆觀鳥大賽以來的歷史新高。賞魚觀花隊此次觀測到的“黃頭鹡鸰”獲得了“至尊鳥種”的稱號,這種鳥是經過南京的過境鳥,數量也比較少,上一次有人在南京看到這種鳥還是2006年。隊長王幫鳳告訴記者,這次在綠水灣和六合龍袍公園的灘涂上,大家都見到了難得一見的黃頭鹡鸰。
每年的觀鳥大賽,都有數十名頂尖觀鳥大咖齊聚一堂,新繪南京的鳥類“家譜”。該比賽不僅促進了市民愛鳥護鳥的意識,還從側面反映出我市生態環境的提升。2017年,首屆南京城市觀鳥賽共迎來了全國各地的50位專業鳥友,在20小時內的賽程內共計記錄鳥種126種。2018年,觀鳥賽采取了“專業+非專業”鳥友組隊的形式,許多對觀鳥有興趣的普通市民積極參與。2019年,觀鳥賽共觀測到143種鳥類,包含141種野生鳥類,其中有斑頭雁、黃臀鵯2種本地不分布的鳥類。2020年,盡管天氣不好,但觀鳥賽仍舊觀測到140種鳥類,其中,鵲鷂、半蹼鷸被首次記錄,藍喉歌鴝被評為此次比賽的“至尊鳥種”。2021年,觀鳥賽總共觀測到震旦鴉雀、紅尾歌鴝、黃腹鷚、紅脅藍尾鴝、葦鹀等149種鳥類。
“幾十位鳥友在同一時間前往南京各個地方觀鳥,是對我們南京鳥類的一個大普查,也是對我們南京野生動物資源的大探索。這兩年我們經常發現新增的珍稀鳥種,比如連續幾年看到了震旦鴉雀的身影!”連續幾年參加觀鳥大賽組織工作的辛夷說。
據介紹,江蘇省及南京市林業部門每年定期組織開展“愛鳥周”宣傳活動,通過啟動儀式、互動體驗、科普主題展、網絡生態講壇、城市觀鳥大賽、“助它重返自然”野放活動等系列活動,廣泛宣傳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營造保護陸生野生動物的良好氛圍。目前,市民對鳥類等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都很高,愛鳥護鳥已經成為市民的共識,經常有市民來電咨詢身邊鳥類的保護級別,受傷的鳥兒如何救護等。
今年的“愛鳥周”活動主題為“守護藍天精靈,共享美好家園”。4月22日,愛鳥周活動啟動儀式在紅山森林動物園舉辦。今年的愛鳥周活動精彩紛呈,有“震旦杯”自然筆記大賽、“震旦杯”攝影比賽自然筆記大賽優秀作品展、“鳥類保護與研究”科學家主旨演講、“鳥類保護與生態發展”主題沙龍、愛鳥周網絡直播、“守護藍天精靈”紀錄片展播等。通過線上鳥類生態講壇、線下的觀鳥賽、鳥類攝影自然筆記展等多種形式,讓每一位參與者在本次活動中皆有所得。
在“鳥類保護與生態發展”主題沙龍中,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丁晶晶分析了為何現在南京能看到越來越多的鳥種:“一個原因是氣候的變化和物種的擴散,還有隨著健康森林營造、濕地修復等生態工程的開展,環境越來越好,為鳥類提供了更多的棲息場所;加上公眾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參與度的提高,觀鳥的愛好者越來越多,辨鳥、聽鳥的技能也普遍有所提高,發現的種類就越來越多?!碑斕?,來自南京大學的李忠秋教授就城市如何更好地為鳥類提供家園提出了建議。江蘇省暨南京市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的陳月龍,與南京林業大學魯長虎教授一同探討了市民如何更好地救助受傷的鳥類。南京環境資源法庭副庭長姜立介紹了南京建立“9+1”機制,完善司法保護體系,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類案件,以及結合公民普法所開展的宣教活動。
3 多部門聯手“出招”守護生態安全
喚起人們環保意識
出臺《江蘇省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啟動南京市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項目,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司法實踐基地在紅山森林動物園建成……近年來,省市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守護生態安全的創新舉措,喚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省積極推進野生動植物法規制度建設,近年來陸續出臺了《江蘇省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野生動植物保護法規體系初步形成。2021年開展了涉及野生動物“一決定一法一條例”執法檢查。持續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與監測,出版了《江蘇珍稀瀕危植物圖鑒》和《江蘇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下發了《關于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持續推進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原生境保護與修復。建立了全省野生動物救護體系。
我市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建設,提高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能力。根據我市鳥類分布情況,在鳥類集中分布區域設立了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3個。進一步提高野外野生動物監測能力和監測水平,為南京市的監測防控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市綠化園林局加強與公安、交通運輸、市場監管、農業農村、海關等部門的溝通協調,構建聯合執法長效機制,集中時間、集中力量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共同打擊破壞鳥類等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努力做到全鏈條保護、全過程監管。此外,積極參與“清風行動”、“網劍行動”等專項活動,嚴厲打擊鳥類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去年“愛鳥周”活動啟動儀式上,由南京環境資源法庭、西南低山丘陵區域環境資源法庭與紅山森林動物園合作建立的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司法實踐基地揭牌,三方聯手開展對野生動物保護宣傳工作的深度合作,以及形式多樣的深度普法工作。
4 開展生物保護多樣性項目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年來,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作為江蘇省和南京市兩級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司法實踐基地及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在南京市綠化園林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入開展“綠色南京”項目,通過節日、主題日和常態科普教育活動,形式多樣地宣傳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了讓野生動物更好地在城市里安家,與市民和諧共存,小紅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公眾教育項目于2020年展開。該項目持續3年,對小紅山區域開展深入的物種多樣性本底調查,并舉辦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講座和直播、本土物種保護夏令營、野生動物研學營、夜探活動50多場。
項目志愿者們在周末來到動物園,調查記錄小紅山地區的豐富動植物,在園區布設了20多臺紅外相機進行數據和影像的收集,獲得有效數據近10000條。截至目前,共記錄到本土野生哺乳動物9種,鳥類81種,兩棲爬行動物13種,昆蟲117種及部分其他節肢動物、軟體動物。2021年新增丘鷸、紅喉歌鴝、藍歌鴝、白腹鶇等鳥類記錄7種。這些記錄,幫助人們了解到野生動物在城市里的活動規律,制定局部生態環境保護可行性建議與修復計劃,促進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系的健全。
以紅外相機里記錄下本土動物故事制作的微電影《貉誰有關》探案追兇、動作片《豪豬“大戰”狗獾》精彩刺激、愛情片《夜色下的浪漫約會》細膩動人……這些“影片”,全部由生活在小紅山上的野生動物“本色出演”,在官微、B站等平臺上播出后,迅速引發了熱議,讓網友們進一步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意義所在。
同時,該項目還對周邊居民、游客進行公眾認知度調查,為項目的公眾宣傳、宣講提供針對性的方向。為城市里的孩子量身打造神奇野生動物主題的研學課程,給親子家庭帶來夜探動物、帳篷夜宿的難忘體驗。通過這一系列舉措,提升了公眾對本土物種保護的認識,影響和帶動南京及周邊更大范圍內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與行動。
版權聲明
1、本文為南京日報、金陵晚報、南報網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本網站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