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南京康尼機電股份有限公司迎來了成立30周年的日子。
從1992年成立時的校辦工廠,康尼機電歷經30載,躋身名“門”,其核心產品軌道車輛自動門系統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連續11年保持50%以上,連續4年穩居全球第一。
“公司至今實現了4次跨越,每次跨越都伴隨著技術創新,從而打破了國外技術和市場壟斷?!笨的峥偣こ處熓废杌厮萜髽I30年歷史時感慨地說。
破解“三高一無”難點,“復興號”車門占比超八成
坐在高速運行的列車上,與對向疾馳列車會車瞬間,會感到車身“嘭”地猛然一顫,這是高氣動載荷帶來的直觀感受。
康尼軌道總部副總經理劉落明介紹,高速會車時能在0.02秒內形成近3噸重的壓力波,會引起車門的密封失效甚至車門脫落,這對高鐵車門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
“2007年,‘和諧號’開通時,高鐵核心技術完全被國外壟斷,車門全部依靠進口?!笔废鑼κ嗄昵暗木硾r記憶猶新。
研發高鐵車門有“三高一無”四大難點。史翔說,“三高”除了高氣動載荷外,還有高寒和強風沙、高強度電磁干擾,“一無”是時速高達350公里的高鐵車門的設計理論、試驗評價體系及標準在全世界還是一片空白。
“康尼從1997年開始便對高鐵車門展開研發,在長達17年里沒有接到一筆高鐵車門的訂單,卻從未放棄?!眲⒙涿鞲嬖V記者。
針對高氣動載荷,康尼發明了具有新型運動機構和密封技術的車門?!凹确乐沽塑囬T外脫、又強化了車門的安全性和氣密性,乘坐舒適性顯著提高?!笔废枵f。
十多年的“閉關”后,四大難點被康尼一一破解。公司研發出中國首套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高鐵車門系統,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被列為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
2014開始,康尼高鐵車門系統批量供貨,并全面覆蓋國內動車組主要車型。目前,“復興號”80%以上車門都是其合作研發的。
“決戰上海灘”,四次核心技術攻關迎來四次跨越
1993年,研發出KC20型大容量電力連接器產品,解決了我國鐵路空調列車的技術瓶頸;1997年,研制出M730鐵路客車塞拉門系統,打破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拉開了在軌交車輛門領域發展的序幕;2003年,通過自主創新掌握城市軌交車輛門系統核心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2014年,攻克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壁壘和市場壟斷,成功進軍高鐵車門領域……
翻開康尼30年成長史,四次跨越充滿“暴風驟雨”。
2006年,康尼參與上海地鐵一號線擴編改造項目,提供720套電動雙開塞拉門,在整車實驗時遇到閉鎖障礙,主機廠西門子公司要求在3個月內解決問題,否則不再采用康尼產品。
就在這個關口,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軌道門公司借機向康尼發出收購邀約,如不同意收購將采取多重手段打壓,欲將康尼扼殺在搖籃中。
“如果3個月內不能順利關上‘門’,康尼就要關門了,這是一場關乎公司存亡的生死戰?!笔废栌谩皼Q戰上海灘”來形容當時的境況。
嚴峻形勢面前,康尼群策群力,加緊研發,常常是24小時連軸轉?!拔衣撓氲?,和千斤頂的原理相似,地鐵車門的開合也是利用螺桿旋轉帶動與門鏈接的螺母移動實現的,如果在門關閉的位置將螺桿螺距變小,就能像千斤頂一樣‘鎖死門’?!笔废枵f。
最終,康尼在3個月內研制出了“無源螺旋門機鎖閉機構”,西門子公司機械專家對該技術論證時豎起了大拇指。
如今,該技術已成為城軌門鎖國際主流技術,并在美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獲得了國際發明專利,產品被廣泛應用在北上廣等國內22個城市100余個項目,并出口紐約、巴黎等10多個國外城市。
智能制造持續創新,“高寒車門”能扛住-40℃
本輪疫情影響下,康尼的產能受到了沖擊。
“2020年以來,康尼已經受住了多輪考驗,能很好地滿足市場客戶的交付需求,保持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笨的彳壍揽偛科蠊芷髣澆坎块L張洪斌表示。2021年,康尼門系統全球市場占有率上升至37%,持續排名第一。
這得益于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技術與研發、制造、管理、服務的全方位融合。目前,康尼數控自動化設備應用率超70%,其中機器人設備應用達到25%、數控自動化設備聯網比例達到91%,由此帶來生產效率提高50%、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可靠性水平大幅提升。
“當疫情告一段落,客戶急需產品交付時,康尼憑借高效的生產效能會受到普遍青睞?!睆埡楸笳f。
“智能制造將產品研制周期縮短了30%,這對于憑借研發起家、靠技術攻關立足的康尼來說,至關重要?!眲⒙涿髡f,近年來,康尼通過持續創新,突破了全數字閉環無刷直流電機驅動等四大關鍵技術,自主研發制造了電子門控器、門驅動電機等五大核心部件。
史翔介紹,隨著我國高鐵網絡逐步建成,線路將跨越多個地區,東北和西北部惡劣環境對門系統的適應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的崂锚氂屑夹g研發出了高寒動車組車門,解決了高寒環境下的機構運動、鎖閉系統等關鍵技術問題。該產品滿足-40℃的低溫要求,已成功應用在蘭州—新疆高速鐵路車輛上,同時滿足了耐風沙和高海拔的使用要求。
版權聲明
1、本文為南京日報、金陵晚報、南報網原創作品。
2、所有原創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本網站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