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社區營造師”庫,全市實施四大類更新,推動首批13個試點項目盡早落地見效……4月25日下午,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剛剛印發的《南京市城市更新試點實施方案》。作為首個指導我市城市更新工作的系統性文件,試點方案的發布具有里程碑意義,預示著南京正式進入了城市更新時代。
2021年11月,住建部將南京等21個城市列為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這得益于2016年以來,我市持續開展的精細化建設管理行動。53條主次干道、1138.6萬平方米建筑立面、75.5公里河道岸線實現品質提升。夫子廟步行街入選全國示范步行街,小西湖更新入選全國優秀更新案例,為我市全面開啟城市更新奠定了基礎。
市建委黨委委員、副主任徐淮舟介紹,此次城市更新試點方案包括總體要求、工作路徑、工作任務、工作步驟、保障措施等5個部分,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對居住類地段、生產類建筑、公共類空間、綜合類片區4類10個方面進行全要素、全方位更新,并著力探索城市更新的工作機制、實施模式、支持政策、技術方法和管理制度。方案建立了城市更新的管理體系,解決了“誰來更新”的問題;劃分了城市更新的四種類型,解決了“更新什么”的問題;明確了城市更新的工作路徑,解決了“如何更新”的問題。
南京城市更新試點范重點聚焦玄武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棲霞區、雨花臺區,江北新區和其他各區重點單元和重點項目亦可納入試點范圍。
與過去相比,城市更新不再局限于單體或某一地塊局部,而是強調全要素覆蓋,全流程管理。圍繞居住類地段、生產類建筑、公共類空間和三者組合形成的綜合類片區四種類型開展試點。
居住類地段方面,以小西湖、荷花塘等項目為試點,針對居住類歷史地段、危舊房、老舊小等不同時期建成居住區實際情況,統籌采取“留改拆”措施,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打造宜居“生活”空間。今年,計劃改造老舊小區128個,建筑面積276萬平方米,惠及群眾3.69萬戶。
生產類建筑方面,以南京老煙廠改造項目為試點,分類采取整合集聚、整體轉型、改造提升等方式,通過鼓勵增加工業用地容積率、建設城市“硅巷”、引導土地多用途復合開發利用、新產業新業態可享受五年過渡期等支持政策,推動舊廠房、老菜場、老舊樓宇改造提升,激活高效“生產”空間。
公共類空間方面,以省園博園、“梧桐語”小型城市客廳打造等項目為試點,呵護一江兩岸和山水城林的城市稟賦,豐富微更新手法,筑牢城市綠色“生態”本底。
綜合類片區方面,以浦口火車站歷史風貌區、頤和路等項目為試點,加強歷史風貌區或歷史地段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逐步構建以社區中心為重要支點的15分鐘生活圈,展現“全域”魅力。
為推動和保障城市更新試點方案,我市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市級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城市更新專家委員會、建立“社區營造師”庫,形成“市區聯動、部門協同、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的格局。通過編制專項規劃、更新導則等,構建全鏈條管理模式。研究出臺我市城市更新管理辦法,逐步建立我市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
按照南京的試點方案四個時間段,方案編制為第一階段。2023 年10月底前為第二個階段,實施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更新項目,首批13個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包括荷花塘、浦口老火車站、虹苑新寓等,積累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2023年底為第三個階段,對試點項目進行總結,形成城市更新的“南京經驗”。2024 年1月至2025 年12月為全面推進階段。
城市的發展,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將不斷完成城市功能與城市活力,優化公共服務,完善基礎設施,轉變城市建設發展方式。打造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南京,為南京全面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典范城市提供堅強支撐。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何鋼 圖/文
通訊員 寧建軒